晋城税务:构建“3+2”税收风险统筹分析应对工作机制
让数据“聚起来”“用起来”
今年以来,国家税务总局晋城市税务局构建“3+2”常态化税收风险统筹分析应对工作机制,完善“数据共享、统筹分析、风险排查”三项工作机制,以“雪梅工作室”“智税学堂”为支撑,调动税务干部用数据、找问题、堵漏洞、防风险、增效能的能动性,进一步提升税费征管效能。
畅通信息共享,全面“取数”
“想管好、用活数据,第一步就是让大家都知道有哪些信息、哪些数据能用。”晋城市税务局第三税务分局(税收风险管理局)局长姬培祥说。
针对“数据需求不对等引发信息差、数据交换滞后造成信息失效”的问题,该局建立起“内部畅通、外部有力、互联互通”数据共享机制,打破部门间的信息壁垒。
在“取数”环节,内部明确由第三税务分局牵头梳理、制定数据交换共享名录,建立起涵盖33类数据的关联数据共享库;外部明确各部门、各单位外部数据交换牵头单位19个,依托市政府数据共享平台,建立与发改委、财政、能源、国土、住建、自然资源等部门常态化、制度化信息交换渠道。同时,健全内外部涉税数据信息传递渠道,实行专人负责,按期(批次)交换,对分散于各系统、各部门之间的税费数据进行扎口集成和综合利用。今年以来,晋城市税务局共交换风险数据6批次2万余条,做到数据互通、成果共享。
创新分析体系,深度“用数”
税务干部复盘工作时发现,一些风险分析指标缺失,影响了监管时效。对此,该局建立“科学建模、重点监控、常态识别”统筹分析机制,动态完善监管模型。
创建“3+N”常态化税收风险统筹分析指标模型。“3”是重点企业监控、重点行业分析、重点税源比对。围绕纳税人经营成效等4个方面,设计重点企业宏观监控指标;针对煤炭行业设计重点行业税收分析指标;针对增值税、企业所得税、资源税设计重点税源申报监控指标。“N”是重点事项风险指标。在指标模型扫描出结果后,“雪梅工作室”的税务干部开展人工筛选,通过“人机结合”模式实现双重过滤,并根据最后的分析结果按月制作《常态化税收风险分析报告》向业务部门推送,实现重点领域税收风险统筹分析、精准监管。
2025年第一期《常态化税收风险分析报告》对晋城市2024年度煤炭开采企业与其下游销售公司开展量价比对,发现2户开采企业销售价格明显偏低的疑点线索。主管税务机关依法依规开展风控核查,及时排除涉税风险。
“这一套分析体系将数据有效地利用起来,经测试后准确率在90%以上,由此制作出的分析报告参考价值很高,为我们了解各基层单位、各行业税收风险点提供了最直接的数据支持。”晋城市税务局征收管理科科长段富军说。
分级分类应对,高效“管数”
针对风险监管统筹不足致使基层疲于应付,风险监管力量分散导致风险应对质效不高的问题,该局建立起“风险主推、部门主抓、县局主责”排查化解机制。
按照分级分类原则,该局科学划分风险等级,制作《风险统筹分析任务清单》,向相关业务部门和基层税务机关推送发票规范开具、企业所得税预缴、水资源税申报3批8项核查任务。收到风险任务后,各业务科室负责做好政策指导、任务跟踪、复核复查、提级管理、建议反馈,督导基层税费风险排查落实到位。各县级局组建风险管理团队,通过“县所联动、所所联合”,认真开展风险排查化解,确保任务完成、闭环销号。
2025年1月—4月,晋城市税务局通过政策辅导、跟踪帮扶、提级管理等有效措施,实现市本级下发风控核查任务数量比去年同期下降51%,户均入库税费较上年户均入库税费增长248%,风险应对质效提升明显。
“实战+实训”提高人员素质
机制高效运行,靠的是人才团队的支撑。该局依托“雪梅工作室”团队,进行风险应对“实战”。
“雪梅工作室”团队以长期从事风险评估业务的第三税务分局一级主管赵雪梅为核心,吸纳11名业务过硬的税务干部,集中开展系统内复杂涉税事项政策答疑、风险分析和提级应对工作。
该局“智税学堂”是风险监管新机制的重要辅助。学堂组织税务干部开展“线上+线下”学习,由“雪梅工作室”的干部担任主要讲师,以清单、图解、案例讲解的形式介绍风险应对中适用的政策依据、应对方法、系统操作及注意事项。学堂还设置了案例分享和互动答疑环节,学员们可以就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进行现场提问,讲师结合典型案例讲解风控核查的实践经验和对“疑难杂症”的指导意见。2024年下半年至今,该局已开办相关课程16期,累计培训220人次。
“课程最主要的特点就是接地气,讲解内容都是真实案例,学一次长一次本领,尤其受缺乏经验的年轻干部欢迎。”阳城县税务局税收风险管理股股长卫向锋说。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