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动态

朔州税务:优税助农暖人心 田间地头“丰收甜”

发布时间:2025-10-16 来源:国家税务总局朔州市税务局

稻谷飘香颗粒黄,金秋时节丰收忙。又是一年丰收时,在山西朔州,一望无际的蔬菜瓜果田地长势喜人,碧绿的叶子在阳光下舒展。为帮助农户农企顺利完成秋收,朔州税务部门积极发挥税收职能作用,聚焦农企农户涉税需求,落实支持乡村振兴税费优惠政策,服务涉农产业发展,助力农民增收致富。

政策送“甜”,税惠达秋收一线。改变传统耕作习惯,一定程度上可以加快农作物绿色高质高效生产,而传统耕作习惯的改变离不开智慧农业种植的支持。应县仁惠种植专业合作社位于山西省朔州市应县南河种镇段寨村,走进应县仁惠种植专业合作社,尽收眼底的是一穗穗颗粒饱满、色泽金黄的玉米棒。其作为一家玉米种植大户,近年来运用智慧农业种植,全部数字化管理,同时税惠政策为应县仁惠种植专业合作社成长保驾护航、注入发展新动能。

合作社规模经营成功不可或缺的条件是农机具的更新换代。合作社除支付6.9万亩土地租金(约2100万元)外,还有滴灌管道等基础设施投入、农机具购置等成本。仅农机具就投资了近千万:旋耕机27台,享受国家购置农机补贴后每台14.7万元等等。国家税务总局应县税务局主动上前,针对秋收季农业生产需求,精准落实农机购置补贴、农产品销售增值税减免等政策,通过“线上办”“快速退”简化流程,让税惠红利直接流向农田。从购置收割机降低成本,到销售粮食少缴税费,政策“甜”利切实减轻农户负担,为秋收按下“加速键”。

“今年玉米大丰1407和大豆黑农62、圆豆1号都是抗旱新品种,我们通过物联网传感器,精准判断何时浇水、施肥,保证作物正常生长所需,按照往年试验,今年计划玉米的产量按现在的模式测算,可以达到2000斤左右,豆子75公斤左右,多亏了税务部门提供的税收优惠政策,使得我们合作社经济效益很可观。”应县仁慧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段仁新笑着说。

服务添“甜”,便税举措解难题。在朔州市应县,有颗出名的农产品明珠,高嵩山黄桃。它果皮金黄诱人,在阳光的照耀下闪烁着光泽。应县望远花卉苗木专业合作社以科技为先导,通过对“锦绣黄桃”进行精心改良与培育,让高嵩山黄桃脱颖而出。

由于忙于农务且不熟悉网上办税业务,涉税事项办理成为困扰高嵩山的“烦心事”。得知这一情况,当地税务部门组织税务干部通过上门走访的方式,梳理税收优惠政策,指引网上办税操作流程,讲解实名办税、发票开具等税收知识,一下解决了高嵩山的“烦恼”。了解到合作社对应税收入和免税收入核算、初加工农产品涉税政策、农产品增值税税收政策等把握不准,影响后续开票和申报,县局税惠助农服务小队还向企业宣讲农产品增值税和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应税收入和免税收入核算方式、免税农产品进项税额扣除等政策,让农户秋收无顾虑,感受服务“甜”意。

在应县税务部门提供的税收政策助力下,合作社不仅实现黄桃丰产,更通过税惠节省的资金改善生产条件,扩大种植规模;延伸了农产品加工链,提升了附加值。看着满筐饱满的果实,再算上减税省下的钱,农户心里满是“甜”味,丰收的喜悦挂在脸上。

心里藏“甜”,丰收满仓笑开颜。彩椒是朔州市朔城区神头镇农业重点项目,位于神头镇神西村的千亩彩椒产业园是朔城区“设施农业”的标杆。走进连片整齐的大棚,棚内黄的、红的有机彩椒挂满枝头,工人们忙着将彩椒装箱,一辆辆货车正整装待发。神西千亩彩椒产业园由朔州市朔城区甘源种植专业合作社经营,合作社配套的彩椒培育中心、分选中心、恒温冷库、产业化冷链集配中心等设施一应俱全,现代化气息浓厚,生产的彩椒远销北京、上海、天津、广州等地,甚至出口俄罗斯等国外市场,带动了周边25个村850人就近就业,人均年增收2.8万元。该合作社2023年入选“省级”示范社,是全市入选的7家农民合作社之一。

据悉,立足推动乡村振兴,为了扶持该合作社不断发展壮大,国家税务总局朔州市朔城区税务局主动对接该合作社,上门宣传解读涉农惠农税费政策,辅导财务人员用好用足“农业生产者销售自产农产品免征增值税;对企业从事蔬菜、谷物等种植、农作物新品种选育等所得免征企业所得税”等政策,精准享受政策红利,增强抗涉税风险能力,鼓励合作社培育品牌,拓展“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让合作社尝到了绿色发展的“甜头”,对未来信心满满,底气更足。

“对我们合作社而言,外部支持很重要。多年来,在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和税务等相关部门的精准施策下,我们成功实现了从传统玉米种植到千亩彩椒产业园的转型。现在大棚有520座,种植面积840亩,彩椒亩产1.5万斤以上,一级果率超85%,产值超8000万元。目前正在联合区农业局申报‘省级特色农产品优势区’。”谈起合作社的前景,该合作社生产厂长刘胜平兴奋地说道。

朔州税务部门不仅通过不断落实落细一系列支持乡村振兴的税费优惠政策,助力农企“大发展”,还将持续围绕支持农企发展壮大,税收优惠从加大专项支持力度、给予普惠政策支持两方面积极发力,为农企发展营造良好的税收政策环境。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